当前位置:肿瘤瞭望>(WCLC)世界肺癌大会>正文

2025WCLC 研究者说|钟华教授解读 Peri-R 队列: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治疗真实世界数据与未来方向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9/12 15:44:52  浏览量:611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2025)于2025年9月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圆满闭幕。作为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领域全球领先的多学科肿瘤学盛会,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专家学者参会,围绕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的前沿诊疗进展展开了深入探讨。

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2025)于2025年9月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圆满闭幕。作为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领域全球领先的多学科肿瘤学盛会,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专家学者参会,围绕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的前沿诊疗进展展开了深入探讨。
 
期间,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钟华教授团队公布了Peri-R研究02队列的结果与数据,《肿瘤瞭望》特邀钟华教授对该研究进行解读。
 
钟华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中华医学会生物免疫学会理事会理事
CSCO非小细胞肺癌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向分子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会员
美国肿瘤临床协会会员等学术职务
以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身份从事肺癌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上海市科委课题4项,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1项
多次获得:
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抗癌科技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型医师奖”
 
肿瘤瞭望:为何要建立Peri-R队列?

钟华教授:近年来,多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发现,对于可手术切除的1~3期、驱动基因突变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标准含铂双药治疗基础上,进一步联合针对PD-1或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改善患者预后,不仅带来了p-CR、MPR等短期和局部指标的显著提高,同时改善了患者EFS。今年ASCO年会公布的CheckMate-816研究以及更早公布的Keynote-671研究发现,新辅助免疫±术后辅助治疗策略可以给患者带来OS获益。因此,对于驱动基因突变阴性的1-3期NSCLC患者,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这部分患者新的标准治疗选择且纳入指南,改变了患者的临床实践。但是前瞻性临床研究在入组时具有严格的入排标准,具有合并症、PS评分更差的患者均排除入组,虽然保证了数据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但是基于这部分人群所得出的结论能否外推到更广阔的人群,需要真实世界中的数据进行回答。因此,我们建立了围术期患者的真实世界中的队列,即Peri-R研究,本次公布了这部分患者中位随访18个月的数据。
 
肿瘤瞭望:Peri-R队列的主要研究发现是什么?

钟华教授:Peri-R队列纳入病理诊断为1~3期且新辅助治疗后接受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患者新辅助治疗类型不受限制。研究主要终点为p-CR,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安MPR、EFS及OS等。研究共纳入609例患者,其中,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基础的围术期治疗、接受TKI为基础的围术期治疗、单纯接受化疗的患者分别有507例、57例和45例。
 
Peri-R研究设计
 
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基础的围手术期治疗患者:79.3%的患者接受辅助治疗,该队列中,93.5%为男性,36.6%为吸烟患者,I期患者占比2.2%,II期患者占比11.2%,IIIa、IIIb和IIIc期患者占比分别为42.6%、39.4%及4.5%,鳞癌患者占比为29.8%,其中10.5%的患者携带KRAS驱动基因突变,PD-L1<1%、1~49%和≥50%的患者,占比分别为18.9%、27.8%和23.1%
 
接受TKI为基础的围术期治疗的患者:86.4%的患者接受辅助治疗,该队列中,女性占比为57.9%,不吸烟患者占比86%,I期患者占比7.0%,II期患者占比14.03%,IIIa、IIIb和IIIc期患者占比分别为54.4%、24.6%和0%,鳞癌患者占比仅为1.8%,非鳞癌占比98.2%。EGFR突变患者44例,占比77.2%;ALK融合患者9例,占比15.8%;RO1融合突变2例,占比3.5%;PD-L1<1%、1~49%和≥50%的患者占比分别为36.8%、42.1%和10.5%。
 
接受单纯化疗的患者:73.3%的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治疗,该队列中,女性占比24.4%,不吸烟患者占比75.6%,I期患者占比2.2%,II期患者占比6.7%,IIIa、IIIb和IIIc期患者占比分别为51.1%、40.0%和0%。
 
三组在围手术期治疗期间,影像学ORR分别为60.6%、63.2%和20.0%;p-CR分别为36.5%、7.0%和6.7%,MPR分别为61.4%、26.1%和12.9%。T降期比例分别为83.0%、57.9%和62.2%,其中,降至T0的患者占比分别为47.5%、15.2%和10.7%;N降期患者占比分别为71.2%、49.1%和66.7%,降至N0患者占比分别为85.3%、85.7%和63.3%。全组中位随访时间16.2个月,中位EFS未达到,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的EFS率分别为89.9%、80.8%和72.3%。
 
基于这些研究数据,我们有以下几个发现:首先,在真实世界中,接受围术期治疗的患者主要为III期患者,这就意味着对于可直接手术切除的I期以及II期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新辅助治疗,需要进一步探索。其次,对于驱动基因突变阴性的可手术切除的患者,接受以免疫为基础的围手术期治疗,p-CR和MPR分别为36.5%和61.4%,与前瞻性临床研究数据一致,提示两种不同来源的数据互相印证,对于这部分患者可以作为标准治疗进行选择。最后,对于驱动基因突变阳性的患者,p-CR和MPR率均不高,尤其完全缓解比例仅为7.0%,对于这部分患者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式。
 
三组患者的影像学缓解数据
 
肿瘤瞭望:Peri-R研究未来的方向是什么?

钟华教授:该队列存在的问题是目前随访时间较短,中位随访时间仅为18个月左右,因此,未来我们主要聚焦两个方向:首先,对这部分数据进行进一步的随访,以拿到长期EFS和OS的数据;其次,基于该项队列,围绕罕见类型的患者进行进一步挖掘,为罕见突变患者的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非小细胞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