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王思愚教授牵头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Ⅲ期临床研究——ICTAN研究(GASTO1002),已于近日在全球权威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STTT,影响因子:52.7)正式全文发表。
近日,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王思愚教授牵头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Ⅲ期临床研究——ICTAN研究(GASTO1002),已于近日在全球权威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STTT,影响因子:52.7)正式全文发表。
该研究旨在探索埃克替尼(Icotinib)在完全切除的EGFR敏感突变Ⅱ–ⅡI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该研究创新性地设计了三个组别——12个月埃克替尼治疗组、6个月埃克替尼治疗组以及单纯观察组,所有入组患者均已完成标准辅助化疗。
研究结果显示:1)无病生存期(DFS)显著改善:与观察组相比,埃克替尼治疗组(无论是12个月还是6个月)均显著延长DFS,12个月组中位DFS达到61.8个月,6个月组为63.2个月,远高于观察组的23.7个月,风险比(HR)分别为0.40和0.41,降低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近60%。
2)总生存(OS)获益明确:12个月组和6个月组的5年OS率分别为74.5%和74.0%,明显优于观察组的65.1%,死亡风险降低约45%。
3)脑转移防控优异:埃克替尼显著延长无脑转移生存期(BMFS),5年BMFS率超68%,降低脑复发风险。
4)安全性良好:≥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6-8%),未出现间质性肺病(ILD)等严重致命性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良好,治疗依从性高。
值得一提的是,王思愚教授团队在肺癌辅助治疗领域的探索屡获国际关注。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该团队报告的CORIN研究(GASTO1003)聚焦于埃克替尼在IB期EGFR突变肺癌患者中的辅助治疗价值,结果显示1年期埃克替尼辅助治疗显著改善DFS,5年DFS率高达88.5%,证实了埃克替尼在更早期肺癌患者中的疗效。
而此次ICTAN研究全文的正式发表,不仅包含了更成熟的长周期随访数据,还进一步分析了亚组疗效、复发模式及后续治疗选择等深度内容,结论坚实可靠。其结果对临床实践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对于已完成辅助化疗的EGFR突变Ⅱ–IIIA期患者,采用埃克替尼进行辅助治疗可显著改善长期生存;且6个月疗程显示出与12个月疗程相当的疗效,这为缩短治疗周期、减轻患者负担、降低医疗成本提供了可能,真正体现了“精准治疗”和“适度治疗”的现代肿瘤治疗理念。
本次新闻发布会将邀请ICTAN研究的核心团队专家莅临现场,包括主要研究者王思愚教授,以及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参与单位的共同研究者。与会专家将围绕研究设计、结果解读、临床推广意义及未来探索方向等进行深入介绍与讨论。同时,贝达药业研发总裁兼首席医学官毛力教授也将从原研药企角度,分享埃克替尼一路以来的研发历程与中国创新药物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布局。
ICTAN研究的成功,是中国临床研究者智慧与努力的结晶,也是“医-研-企”协同创新的典范成果。它不仅夯实了埃克替尼在肺癌辅助治疗中的地位,更标志着中国肺癌研究正从“跟随”走向“引领”,不断为全球肿瘤学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本次新闻发布会将于2025年9月15日召开,欢迎扫描如下二维码预约观看,敬请期待各位专家带来的精彩分享与深度解读。